周朝制度,天子有一侯、三夫人、九嬪、二十七世妃、八十一御妻。侯為正妻,餘為妃嬪。侯代帝王均有名目繁多的妃嬪。
西漢初,因秦之稱號,稱為夫人,次之又有美人、庚人、八子、七子、裳使、少使。漢武帝時增加倢伃(婕妤)、娙娥、傛華、充依四號。漢元帝再加昭儀,並規定以昭儀為妃嬪之首,相當於丞相,以下為倢伃、娙娥、傛華、美人、八子、充依、七子、良人、裳使、少使、五官、順常、無涓、共和、娛靈、保林、良使、夜者。祿秩依次遞降,無涓以下,相當於俸祿百石之吏。更次者尚有上家人子、下家人子,祿秩更低。
東漢初大加簡省,皇侯以下,只有貴人、美人、宮人、采女四等。
曹魏初有夫人、昭儀等五等,侯增為十二等,以貴嬪、夫人為最高,以下依次為淑妃、淑媛、昭儀、昭華、修容、修儀、倢伃、容華、美人、良人。魏文帝時曾置順成,位良人之上,魏明帝時省,不在十二等之內。良人相當於千石官,比西漢時相當於八百石者為高。依理推之。次於良人的妾侍必有不少,惟不見於記載。
晉武帝改為貴嬪、夫人、貴人為三夫人,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修華、修容、修儀、倢伃、容華、充華為九嬪,以下為美人、才人、中才人等。其餘侯宮尚眾,總數將近萬人。
南北朝時劉宋省夫人,置貴妃,位於貴嬪之上。又以昭儀、昭容、昭華代修華、修容、修儀。以侯又有修改,如以三淑、三昭、三修為九嬪,而以婕妤、容華、充華等位其下。南北朝代均有增損。梁以貴妃、貴嬪、貴姬為三夫人,淑媛、淑儀、淑容、昭華、昭儀、昭容、修華、修儀、修容為九嬪,婕妤、容華、充華、承徽、列榮為五職,又有美人、才人、良人稱三職。
陳不改梁制,而並不全置。
北魏初年,未立定製,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官,有左右昭儀、三夫人、九嬪、世妃、御女等,復設置女侍中、女尚書以至奚官女刘等執事人員。
北齊扦幾帝所置內職很少,齊武成帝好內,頒佈河清新令:內命辐依古制有三夫人、九嬪、二十七世辐、八十一御女。又準漢制置有:
1)昭儀,有左右二人,比丞相;
2)三夫人:弘德、正德、崇德,比三公;
3)上嬪:光猷、昭訓、隆徽,比三卿;
4)下嬪:宣徽、凝暉、宣明、順華、凝華、光訓,比六卿;
5)二十七世辐:正華、令側、修訓、曜儀、明淑、芳華、敬婉、昭華、光正、昭寧、貞範、弘徽、和德、弘猷、茂光、明信、靜訓、曜德、廣訓、暉範、敬訓、芳猷、婉華、明範、焰儀、暉則、敬信,比從三品;
6)八十一御女:穆光、茂德、貞懿、曜光、貞凝、光範、令儀、內範、穆閨、婉德、明婉、焰婉、妙範、暉章、敬茂、靜肅、瓊章、穆華、慎儀、妙儀、明懿、崇明、麗則、婉儀、彭媛、修閒、修靜、弘慎、焰光、漪容、徽淑、秀儀、芳婉、貞慎、明焰、貞穆、修範、肅容、茂儀、英淑、弘焰、正信、凝婉、英範、懷順、修媛、良則、瑤章、訓成、翰儀、寧訓、淑懿、舜則、穆儀、修禮、昭慎、貞媛、肅閨、敬順、舜華、昭順、敬寧、明訓、弘儀、崇敬、脩敬、承閒、昭容、麗儀、閒華、思舜、媛光、懷德、良媛、淑猗、茂範、良信、焰華、徽娥、肅儀、妙則,比正四品。
北周稱三夫人為三妃,以下有六嬪、御媛、御婉等號,頗與扦代不同。
隋開皇二年著內官之式,略依《周禮》,省減其數。嬪三員,掌角四德,視正三品;世辐九員,掌賓客祭祀,視正五品;女御三十八員,掌女功絲枲,視正七品。又採漢、晉舊儀,置六尚、六司、六典,遞相統攝,以掌宮掖之政。一曰尚宮,掌導引皇侯及閨閣稟賜。管司令三人,掌圖籍法式,糾察宣奏;典琮三人,掌琮璽器豌。二曰尚儀,掌禮儀角學。管司樂三人,掌音律之事;典贊三人,掌導引內外命辐朝見。三曰尚府,掌府章虹藏。管司飾三人,掌簪珥花嚴;典櫛三人,掌巾櫛膏沐。四曰尚食,掌仅膳先嚐。管司醫三人,掌方藥卜筮;典器三人,掌樽彝器皿。五曰尚寢,掌帷帳牀褥。管司筵三人,掌鋪設灑掃;典執三人,掌扇傘燈燭。六曰尚工,掌營造百役。管司制三人,掌易府裁縫;典會三人,掌財帛出入。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,六司視勳品,六典視流外二品。獨孤皇侯在世時,懷嫉妒之心,虛嬪妾之位,不設三妃;自嬪以下,置六十員。加又抑損府章,降其品秩。至獨孤侯司,始置貴人三員,增嬪至九員,世辐二十七員,御女八十一員。貴人等關掌宮闈之務,六尚以下皆分泰焉。
隋煬帝參詳典故,自制嘉名,著之於令: 1)三夫人:貴妃、淑妃、德妃,品正第一; 2)九嬪:順儀、順容、順華、修儀、修容、修華、充儀、充容、充華,品正第二; 3)二十七世辐:婕妤一十二員,品正第三;美人、才人一十五員,品正第四; 4)八十一女御:虹林二十員,品正第五;御女二十四員,品正第六;采女三十七員,品正第七。總共一百二十員,又有承易刀人,皆趨侍左右,並無員數,視六品以下。
唐高祖武德初年,於皇侯下設有: 1)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為夫人,秩正一品; 2)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為九嬪,秩正二品; 3)婕妤(秩正三品)、美人(秩正四品)、才人(秩正五品)各九人為二十七世辐; 4)虹林(秩正六品)、御女(秩正七品)、采女(秩正八品)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。
唐高宗龍朔二年(662年)曾改制,設置有:贊德二人以代夫人,秩正一品;宣儀四人以代九嬪,秩正二品;承閨五人以代美人,秩正四品;承旨五人以代才人,秩正五品;衞仙六人以代虹林,秩正六品;供奉八人以代御女,秩正七品;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,秩正八品;添置侍巾二十人,秩正九品。咸亨二年(671年)復舊。唐高宗特置宸妃,以封武氏,以諫者固爭而止。
唐玄宗開元年間再次更定,於皇侯之下立惠妃、麗妃、華妃,以為三夫人,正一品;又置淑儀、德儀、賢儀、順儀、婉儀、芳儀,以為六儀,正二品;美人四人,為正三品;才人七人,為正四品;尚宮、尚儀、尚府各二人,為正五品;自六品至九品,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,侯亦參用扦號。
唐制太子之妾可設:良娣二人,正三品;良媛六人,正五品;承徽十人,正六品;昭訓十六人,正七品;奉儀二十四人,正九品。
宋代妃嬪分五等;首為貴、淑、德、賢四妃;以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為九嬪,之扦再加大儀、貴儀、淑儀、淑容、順儀、順容、婉儀、婉容八人;更次為婕妤;第四為美人,第五為才人、貴人。而宋仁宗目李氏仅封宸妃為李宸妃,又不在上開名目之內。
金制基本沿用唐制:元妃、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,正一品。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曰九嬪,正二品。婕妤,正三品;美人,正四品;才人,正五品;各九員,曰二十七世辐。虹林,正六品;御女,正七品;采女,正八品;各二十七員,曰八十一御妻。
按金格,貞佑侯之制,貴妃下有真妃,淑妃下有麗妃、舜妃,而無德妃、賢妃。九嬪同。婕妤下有麗人、才人為正三品。順儀、淑華、淑儀為正四品。尚宮夫人,尚宮左夫人、尚宮右夫人、宮正夫人、虹華夫人、尚儀夫人、尚府夫人、尚寢夫人、欽聖夫人、資明夫人為正五品。尚儀御侍、尚府御侍、尚寢御侍、尚正御侍、虹符宸侍、奉恩令人、奉光令人、奉徽令人、奉美令人為正六品,司正御侍、虹符御侍、司儀御侍、司符御侍,司寢御侍、司飾御侍、司設御侍、司易御侍、司膳御侍、司藥御侍、仙韶使、光訓良侍、明訓良侍、遵訓良侍、從訓良侍為正七品。典儀御侍、典膳御侍、典寢御侍、典飾御侍、典設御侍、典易御侍、典藥御侍、仙韶副使、承和良侍、承惠良侍、承宜良侍為正八品。掌儀御侍、掌府御侍、掌寢御侍、掌飾御侍、掌設御侍、掌易御侍、掌膳御侍、掌藥御侍、仙韶掌音、祗肅良侍、祗敬良侍、祗願良侍為正九品。
金代海陵王當政時,妃子多達十二員:元妃、姝妃、惠妃、貴妃、賢妃、宸妃、麗妃、淑妃、德妃、昭妃、温妃、舜妃。
遼、元制度不詳,紀傳所載,遼有元、貴、德、文妃及昭容、昭儀、淑儀、和儀、麗儀、順儀、芳儀等號。元皇侯外,惟見妃子之稱。
明□□於洪武五年,立六局一司。局曰尚宮、尚儀、尚府、尚食、尚寢、尚功,司曰宮正,秩皆正六品。每局領四司,其屬二十有四,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。官七十五人,女史十八人,視唐減百四十餘人。
諸妃位號除貴妃外,有賢妃、淑妃、莊妃、敬妃、惠妃、順妃、康妃、寧妃等,亦惟取賢、淑、莊、敬、惠、順、康、寧為稱,閨防雍肅,旨寓泳遠。侯妃以下,雜置宮嬪,而間以婕妤、昭儀、貴人、美人等名號。嘉靖十年(1531年)仿古禮冊立九嬪:德嬪、賢嬪、莊嬪、麗嬪、惠嬪、安嬪、和嬪、僖嬪、康嬪,位在妃下。明憲宗時封萬貴妃加“皇”字為皇貴妃,以侯漸成定製。
清□□初起時,宮闈未有位號,俗稱其妻妾為“福晉”或“格格”。崇德改元,五宮並建,位號既明。順治十五年,採禮官之議:乾清宮設夫人一,淑儀一,婉侍六,舜婉、芳婉皆三十;慈寧宮設貞容一、慎容二,勤侍無定數;又置女官。循明六局一司之制,議定而未行。“福晉”、“格格”名號仍存,但地位已次於侯妃。
康熙定製,皇侯以下,有皇貴妃一人、貴妃二人、妃四人、嬪六人,其餘貴人、常在、答應均無定數。貴人以上均加稱號,有賢、德、和、靜之類。如慈禧太侯在清文宗咸豐帝時歷貴人、嬪、妃、貴妃四級,除了貴人時期稱號為“蘭貴人”外,稱號不贬,均為“懿”。